2025
-
2025 协会简讯 5期
所属分类:
协会简讯 第五期
|
本期目录:
1.【专家解读】为中药资源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
2.我国首次强调中医药事业与产业并重:张伯礼院士指明未来发展方向…… |
3.聚焦中医药产教融合,助力中医药出海!2025世界中医药大健康产教融合大会在港举办 |
4.川港携手,共绘2025四川中医药香港行圆满画卷 |
贯彻落实《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专家解读
为中药资源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资源循环利用重点研究室主任 段金廒
3月31日,《中国中医药报》头版发表我校中药资源产业化与方剂创新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资源循环利用重点研究室主任段金廒教授署名文章《为中医药资源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专业解读贯彻落实《关于提高中药资源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内容如下: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持续提速,中医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布局持续优化,集聚优势逐步呈现,已成为我国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促进了健康中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中药资源是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源头和基础,《意见》中提出了加强中医药资源保护和利用,以及推进中药资源循环利用等关键技术攻关,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加快推进中药产业转型升级等内容,再次表明了党和国家对于中药资源产业与资源循环利用的高度重视,中药资源循环利用与产业绿色发展亦为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易推广实施的有效途径。
学科交叉与技术创新驱动低碳绿色高质量发展
中药资源循环利用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团队躬耕不辍20余年开创的中药资源研究新领域。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中药资源循环利用已突破传统环保范畴,正在重构产业价值链条。通过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系统,中药资源产业正经历从线性消耗向循环增值的范式变革,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创新样板,同时循环经济推动中药产业价值链的延伸,产业集群化发展催生新型产业生态。
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废弃物及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体现了中药资源化学的重要研究思想,是其实现中药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内容。因此,以中药资源化学基本理论为指导,集成化学、生物学、农业、生物转化、重组工程菌等领域的适宜方法和技术,围绕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中产生的中药废弃物开展资源化利用研究,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循环型、环境友好型低碳经济产业链。基于中药废弃物的理化性质、潜在资源价值以及当地的生产技术水平等,通过化学转化、生物转化和物理转化三大类方法技术体系,实现中药废弃物的多途径多层次精细化利用,提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率,跨学科技术融合催生新型循环模式,从而促进中药资源循环利用与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未来,随着数字技术、合成生物等前沿科技的深度融合,中药资源循环利用将打开更具想象力的新质生产力价值创造空间。
通过学科交叉与技术集成创新,推动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服务业全链条的资源循环利用,不仅是环保需求,更是中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通过“技术突破+模式创新+政策引导”,可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增值”三位一体的中药产业新生态,为中医药传承发展注入绿色动能,为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新质生产力。
珍稀动物药替代新策略打开动物药资源开发新局面
《意见》中提出了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利用,规范珍稀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突破一批珍稀中药资源的繁育、仿生、替代技术。动物类中药资源是中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且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作为中药资源学的分支学科,药用动物资源学科建设目前尚处于发展阶段,亟需加强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学科体系。因此,珍稀濒危动物药资源替代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而驯化养殖和类效物质替代是解决动物药资源供给的有效策略,也是解决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和用药需求矛盾的根本途径,成为解决濒危动物保护与临床需求之间矛盾的首要选择。目前主要基于药理功效类同、亲缘关系相近、人工养殖和人工合成等研究思路和途径寻找和开发濒危动物药材的替代资源,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濒危动物短缺的现状,但仍存在着诸多技术难题,替代品行业内不完全认可等问题。
20余年来,南京中医药大学团队围绕珍稀濒危动物药资源的寻找发现和替代补偿等重大社会需求,通过多元学科交融互鉴、协同发展,构建了“资源-化学-品质-功效-替代性-产品创制”等技术平台和创新研究模式,为我国药用动物资源和动物药学科建设发展提供了借鉴,为中药学学科建设内涵赋予了新动能。
为解决动物保护与动物资源利用之间的矛盾,以人工制品为主的替代策略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尤其是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为动物类中药资源的寻找提供了技术支撑。功能肽作为动物类中药的功效物质组成部分,已采用多种生物技术进行研究,基于生物合成或化学合成的途径实现功能肽类物质的高效合成,成为珍稀濒危动物类中药资源问题的解决途径之一。围绕重点动物类中药品种,建立珍稀濒危动物药替代资源发现及类效品研究思路与技术体系,构建利用前沿生物技术与多组学检测结合的手段揭示其科学内涵、提高其品质,成为保护珍稀濒危动物和解决濒危动物药材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可为有效缓解资源匮乏或政策性限制困境提供重要支撑。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我国首次强调中医药事业与产业并重:
张伯礼院士指明未来发展方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强调中医药事业与产业并重。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在第一届中药产业互联互通大会上表示,大健康产业规模十几万亿,而中药约占三分之一。未来,中药产业规模将越来越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构建中医药事业、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是大势所趋,中药产业前途无限。
3月28日,由国家中药材标准化与质量评估创新联盟、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国家现代中药创新中心联合主办,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承办的第一届中药产业互联互通大会在重庆召开,众多院士、专家、企业代表以及政府领导齐聚山城,探讨中药产业链融合发展路径。
产销对接——促进中药产业链“共建共享”与“互联互通”
推动中药材标准与质量的提升是保障中药临床疗效、维护用药安全、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以及推动中医药国际化的关键因素。
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原所长孙晓波介绍,国家中药材标准化与质量评估创新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成立于2013年,十余年来不断树立中药材质量意识,建标准、抓溯源、重品质、树品牌,推出“三无一全”中药材以及饮片行业标准,不断促进我国中药材标准与质量升级。
为了深入践行“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理念,联盟在既往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大会的基础上,特别举办第一届中药产业互联互通大会,重点聚焦产销对接,全力促进中药产业链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形成“共建共享大会”与“互联互通大会”相互辉映的双轮驱动态势。
中国中药协会副会长刘张林认为,未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中药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推动中药产业互联互通、融合发展是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发展机遇的必然选择。刘张林表示,中国中药协会始终以推动中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己任,未来将与联盟以及业界同仁携手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坚持质量为先,以中药材GAP、“三无一全”等行业标准和质量要求为核心,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深化产业链融合,加强中药产业各环节互联互通,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三是,加强信息共享,加快完善中药行业信息共享平台,赋能产业创新发展。
融合发展——构建中医药事业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联盟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表示,无论是共建共享,还是互联互通,目的都是融合发展。他进一步阐述了本次大会的核心要义,即深入贯彻《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国家文件精神,秉持“强协同、抓源头、提质量,促转型,惠民生”的核心思想。
张伯礼院士指出,《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强调了“中医药事业与产业并重”的主题内容。构建中医药事业、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是大势所趋,他建议中医药人要“事业、产业”两手抓,让中医药产业跨越迭代,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他特别强调,在人工智能时代,中医药不能落后,应用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以人工智能技术改造医药传统产业,以智慧制药赋能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用AI技术研制新药。
本次大会发布华润三九和张伯礼院士及团队共同研发的“华润三九益气清肺颗粒新药”,被认为是数字技术赋能中药的创新成果。华润三九副总裁王亮表示,华润三九致力于承担“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国家战略使命,整个中医药产业链按照落实“保护好、挖掘好、发展好、传承好”四个好展开实践,围绕中医药产业链打造新质生产力,以现代科技解码中医理论,用循证医学筑牢疗效基石,通过产品创新、品质升级和品牌创新,为民众打造高品质、多样化、使用更加合理的自我诊疗药品方案,释放中医药独特魅力。
规范发展——标准化建设和大数据应用赋能中药行业
2025年版《中国药典》的发布,不仅标志着我国药品标准体系再次迈入了更高阶段,也和中药产业界人士息息相关。在本次大会上,国家药典委员会中药处处长何轶作了《<中国药典>2025年版一部中药标准修订情况简介》主旨报告,通过深入分析,为中药行业更加规范、高质量地发展提供了指引。
联盟信息化工作组负责人、安徽省中药材产业协会会长徐宏伟分析了2024-2025年中药材市场行情,为行业提供战略建议。徐宏伟告诉人民康养,中药材产业大数据平台正日益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整合种植面积、产量、价格、加工、流通等全链条历史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确定种植和加工品种;利用土壤和气候大数据,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药材品种,避免不适宜区的盲目引种;根据市场需求周期,推荐替代品种进行轮作,提高土地利用率。
搭建平台——示范引领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联盟秘书长郑文科进一步介绍,联盟积极探索建立产需紧密结合的药材生产新组织体系,旨在实现药材质量、产量、价格的可控化管理,推动中药产业标准化进程,并建立科学、完善的中药质量评价体系。
郑文科表示,针对中药产业当前仍面临产销衔接不紧密、市场信息不透明、种植行为盲目跟风等挑战,联盟发挥平台作用,设立中药材(饮片)产需对接论坛,探讨如何将高品质药材和饮片推广至更广泛的市场;举办圆桌对话,邀请联盟、道地药材产区政府、中药工业以及连锁药店全产业链的嘉宾,针对中药产业融合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进行深入交流,从政府政策支持、研发创新、工业升级、连锁经营等全产业链视角展开了全面深刻探讨,为新时代中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本次会上公布了“2024年第二批中药材三无一全品种基地”“2025乡村振兴道地药材发展示范县(区)”名单,展示联盟成立十二年来,在促进中药材标准与质量升级、助力乡村振兴、助推全产业链转化方面开展的系列创新举措。另外,大会特别举办首届中药材乡村振兴县长论坛,来自全国70余道地产区政府代表参会,彰显联盟坚定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心。
中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上下游产业链等各方的高效对接与深度协同合作。大会期间,同步举办了中药产业主题展览,吸引3000余人参与,为中药产业构建交流合作平台,推动中药产业的高质量融合发展。
(来源:人民康养报)
聚焦中医药产教融合 助力中医药出海!
2025世界中医药大健康产教融合大会在港举办
3月27日,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产教融合工作委员会与香港注册中医学会联合主办的2025世界中医药大健康产教融合大会中医美容筋骨养护与药油产业发展峰会在香港召开。
来到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香港,中医药出海成为参会嘉宾最为关注的话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国际联络部主任王晶表示,当前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成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希望各方凝聚合力,共同推动中医药产教研协同发展,为全球健康贡献中医药智慧。香港触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刘宇表示,触然大枫子油产品已经成功落地新加坡,考虑到文化认同、地理优势和政策利好,东南亚市场是触然中医药出海的重要方向。未来,触然将在疼痛管理领域,构建起名医名方、专病专方的家庭健康生态模式,携手港资药油品牌怡安堂、罗氏正骨非遗传承人等,推出触然筋骨健康药油系列,满足香港及各地民众的健康需求。触然还将持续加强创新研发与生态构建,以东南亚为起点逐步向北美、非洲地区拓展海外市场,助力中医药升级为全球健康生态解决方案。香港注册中医学会永远会长朱恩表示,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持续投放资金并推行多项政策措施,推动中医药在医教研产等领域快速发展,香港首家中医医院也预计在2025年底投入使用。
会议聚焦产教融合主题,围绕中医美容、筋骨养护、药油创新重点内容开展交流研讨,搭建产学研协作平台。
“2024年中医药产业产值达到296.6亿元,较上一年增长45%。”河北省保定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张国伟介绍,保定将生命健康产业放在“医车电数游”五大主导产业之首,立足中医药产业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和集群化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安国市数字中药都建设为核心,集中药材种植、加工、制药、仓储物流、市场交易、康养旅游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罗氏正骨法第七代传承人罗震介绍了罗金印筋骨健康体系在痛症防治中的传承与创新实践。罗震认为,非遗传承也应搭上“时代列车”,以罗氏正骨法为例,在临床治疗上精进技术的同时携手触然生物科技,借助企业成熟的管理运营模式,拓展技术培训、产品开发等业务,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可以说是非遗“活态”传承的一项探索。朱恩、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院长林志秀、加拿大安康中医药针灸康复中心主任黄国健等专家围绕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策略、皮肤病辨治、浅刺治疗痛症等主题进行学术交流。
会上,香港触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香港顺升实业有限公司、罗氏正骨法第七代传承人、加拿大中医针灸继续教育学院、美德瑞集团(香港)有限公司、Singapore Breed Communications LLP等机构与个人就筋骨健康、疼痛管理、药油研发、渠道拓展等内容达成战略合作并签署合作协议。会上还启动了中医药服务人类健康产业拓展计划-香港站暨“通络解痛 养元新生”项目。
金木集团有限公司、香港触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保定中药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承办本次会议。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产教融合促进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郭军、北京赵炳南中医药传承基金会副理事长王玫、香港注册中医学会副会长林蓓茵等出席会议并致辞。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川港携手,共绘2025四川中医药香港行圆满画卷
近日,由省中医药局主办的“2025四川中医药香港行”活动在香港圆满举行,分别走进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香港梁显利油麻地社区,让中医药文化真正融入民众生活,赢得香港市民的高度赞誉与广泛参与。
进校园活动以“传承创新•融合发展”为主题,来自四川及香港中医药专家围绕特色诊疗技术、经典方剂现代化研究等主题开展学术讲座,集中展示中医药创新成果。
进社区活动以“川港同心•中医惠民”为主题,6位来自四川和香港中医药专家为市民提供免费健康咨询服务,16家四川中医药企业及医疗机构在现场展示四川道地药材与大健康产品,让香港市民近距离领略四川中医药的独特魅力,加深对中医药的了解与认识。进社区活动得到了香港龙腾志青、油尖旺民政事务处、油尖旺地区服务处、孙志敏议员办事处、黄文港议员办事处的大力支持。
来自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师生,香港注册中医师,两地商(协)会及企业代表,香港市民共计500余名参与活动。
(来源:四川中医药)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四川省中药行业协会
地址:成都市一环路西三段10号(青羊北路1号)
电话:028-87786519 传真:028–87786519 E-mail:sczyxh@163.com 网站建设:中企跨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