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2019
-
12
2019协会简讯22期
所属分类:
协会简讯
第二十二期
四 川 省 中 药 行 业 协 会 2 0 1 9 年 12 月 26 日
网站: http://www.sczyxh.com Email: sczyxh@163.com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
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摘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中医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在2019年11月23日印发了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并要求相关部门按照重点任务分工方案要求,进一步分解细化涉及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抓紧制定具体措施,明确进度安排,逐项推进落实。涉及多个部门的工作,牵头部门要加强协调,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方案共四个方面,125条。现将第三关于中药产业发展的内容(31条---58条)摘要如下:
三、大力推动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七)加强中药材质量控制。
31. 强化中药材道地产区环境保护,修订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推行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生栽培。(农业农村部、国家药监局分别负责,国家林草局、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中医药局参与)
32. 加强珍稀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支持珍稀濒危中药材替代品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国家药监局、国家中医药局、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林草局负责)
33. 严格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使用管理,分区域、分品种完善中药材农药残留、重金属限量标准。(农业农村部、国家药监局、国家中医药局负责)
34. 制定中药材种子种苗管理办法。(农业农村部、国家中医药局负责)
35. 规划道地药材基地建设,引导资源要素向道地产区汇集,推进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农业农村部、国家药监局、国家中医药局负责)
36. 探索制定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激励政策。(国家药监局、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
37. 倡导中医药企业自建或以订单形式联建稳定的中药材生产基地,评定一批国家、省级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和生态种植基地。(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中医药局、国家药监局负责)
38. 健全中药材第三方质量检测体系。(市场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国家中医药局负责)
39. 加强中药材交易市场监管。(国家药监局、农业农村部负责)
40. 深入实施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国家中医药局、国务院扶贫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负责)
41. 到2022年,基本建立道地药材生产技术标准体系、等级评价制度。(国家中医药局、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药监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负责)
(八)促进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质量提升。
42. 加快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标准(一部),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中医药主管部门组织专家承担有关工作,建立最严谨标准。(国家药监局、国家中医药局负责)
43. 健全中药饮片标准体系,制定实施全国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国家药监局负责)
44. 改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中药饮片优质优价。(国家中医药局、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医保局、国家药监局、国家卫生健康委等负责)
45. 加强中成药质量控制,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提高智能制造水平。(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药监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国家中医药局负责)
46. 探索建立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评估路径,综合运用循证医学等方法,加大中成药上市后评价工作力度,建立与公立医院药品采购、基本药物遴选、医保目录调整等联动机制,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国家药监局、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分别负责)
(九)改革完善中药注册管理。
47. 建立健全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安全、疗效评价方法和技术标准。(国家药监局、国家中医药局、科技部负责)
48. 及时完善中药注册分类,制定中药审评审批管理规定,实施基于临床价值的优先审评审批制度。(国家药监局负责)
49. 加快构建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优化基于古代经典名方、名老中医方、医疗机构制剂等具有人用经验的中药新药审评技术要求,加快中药新药审批。(国家药监局负责)
50. 鼓励运用新技术新工艺以及体现临床应用优势的新剂型改进已上市中药品种,优化已上市中药变更技术要求。(国家药监局负责)
51. 优化和规范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备案管理。(国家药监局负责)
52. 国务院中医药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牵头组织制定古代经典名方目录中收载方剂的关键信息考证意见。(国家中医药局、国家药监局共同负责)
(十)加强中药质量安全监管。
53. 以中药饮片监管为抓手,向上下游延伸,落实中药生产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多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国家药监局、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等负责)
54. 探索建立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追溯体系,用5年左右时间,逐步实现中药重点品种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国家中医药局、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药监局、商务部、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分别负责)
55. 强化中成药质量监管及合理使用,加强上市产品市场抽检,严厉打击中成药非法添加化学品违法行为。(国家药监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分别负责)
56. 加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监测。(国家药监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负责)
57. 推进中药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将其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加大失信联合惩戒力度。(国家药监局、国家中医药局、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民银行、国家医保局等分别负责)
58. 完善中药质量安全监管法律制度,加大对制假制劣行为的责任追究力度。(国家药监局、司法部负责)
中医药如何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日前,在“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主题论坛上,多位中医药泰斗级人物分享了自己的体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中医药学是中华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国学的精髓,蕴含着深邃哲理,是当今世界唯一全面系统传承的医药学。它与时俱进,无论民族兴衰,城乡医生始终挺立在防控瘟疫、疗伤治病、维护生命的前沿,保障国家民族的繁衍发展,促进医事药事体制日臻完善。
目前,中医药行业迎来了数字化科技文明的新纪元。国学的阴阳太极图被英国的历史学家汤恩比赞誉为对立事物辩证交替最贴切、最完美的符号系统。国学、中医药学的理念符合科技文明融合高概念的特征,大科学、大数据技术,演绎与归纳方法学的结合,整体论与还原论的辩证统一将对不确定性、非线性事物研究创开新路。
大科学、高概念、大数据时代,有利于国学、国医、国药的发展。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见到了阳光,不再是黑箱,古今名家医案与每位医生日常诊疗完整的病例都是大数据研究的宝贵信息资料。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明是一种存在,是一种运动,它不仅是过去的科技文明的伟大创造,更是承接过去、今天、未来的历史流程。代代创新吸纳东西方一切科技文明,不忘本来,学用外来,以我为主,面向未来,展现出强韧的生命力。如今,我已是垂暮之年,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坚守仁者寿、死而不亡者寿”“老骥伏枥”,为年轻一辈营造宽松、和谐、创新的学术环境,弘扬传承中医药学。只要生命的烛光还能照亮脚下的路,就要向前行。
国医大师路志正:传承精华应该做到以下三点:一要打好传统文化基础,才能将中医基础理论学好,而不是简单地跟师抄方和读一读老师的文献资料。中医人需要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大框架下,对中医经典和临床有较深的体会和感悟,然后再重点继承老师的特色临床辨治思维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将传承工作做到实处。二要突出疗效。临床疗效是中医立业之本,是中医的生命力,只有造就千百万熟练掌握中医临床知识的中医人才,才能使中医药事业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三要丰富人才培养制度、加大人才激励力度,这是促进中医传承的重要途径。
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中医药的精华是中医思维。传承精华要有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等。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必须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中医的思维模式,用中医的观点看问题,传承中医的大医精诚精神。在这个基础上,西医知识知道得越多越好。但传承的同时,还要与时俱进,结合现代科技的进展,让中医药学真正做到历久弥新。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院士:从《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伤寒杂病论》建立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再到明清时期温病学的发展,直到现代青蒿素的诞生,创新始终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医药需要创新,但要以中医药传承为基础;离开传承谈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创新,首先要把中医药的精髓继承下来,对中医药人才的衡量,不仅着眼于创新,更要有符合中医药传承发展规律的评价体系。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根基;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价值。
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建设动员部署工作会在京召开
12月13日,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建设动员部署工作会在京召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于文明和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出席会议,并对今后工作作出部署要求,中医药部门和商务部门共计80余人参会。
于文明强调,中医药服务贸易尽管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小,但作为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潜力巨大的中华民族医药和健康产业,在国内外面临广阔发展空间,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具有深远影响。特别是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医药服务贸易作为非基本健康服务,一定能够与基本健康服务相互配合,为扩大内需、促进就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贡献。
王炳南对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建设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一是基地建设要坚持市场化的原则,公立机构要加快市场要素流通,民营机构要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二是基地建设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巩固传统市场,积极拓展新兴市场。三是基地建设要以体制机制创新和探索为方向,努力破除阻碍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打造中医药服务出口的样板和高地。四是基地建设要突出特色引领,将本身特色优势转化为疗效明显的产品和服务,形成竞争新优势。五是基地建设要形成符合中医药服务贸易的支持政策,积极闯、大胆试,形成一批适合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发展的支持政策。
据悉,这17家首批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分别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天士力医疗健康投资有限公司、秦皇岛市中医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等。
数字化助力中医传承 华佗云获中医药科技进步奖
日前,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导,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和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世界中医药科技大会暨中医药国际贡献奖(科技进步奖)颁奖大会在福州召开。华佗云研发的“基于深度学习的中医药智能诊疗信息化服务云平台”获得中医药国际贡献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是所有获奖项目中唯一一个数字技术应用项目。
据了解,华佗云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将1441条证型、1528条药物禁忌、数千条处方、上万条知识条目凝聚成一套云化解决方案——悬壶台中医智能诊疗系统,相当于每个基层中医的背后都有一位睿智博学的名中医在指导。华佗云至今连接了全国1700多家医疗机构,累计辅助开方超过370万张,是全球范围内应用最广的“云端中医脑”。华佗云在中医药智能化发展、创新传承领域的认可,更是引导鼓励全球中医药从业人员关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发展。
22期,国家,中医药,负责,中医,国家药监局,传承,中药,中医药局,发展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四川省中药行业协会
地址:成都市一环路西三段10号(青羊北路1号)
电话:028-87786519 传真:028–87786519 E-mail:sczyxh@163.com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成都 SEO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