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2021

-

03

2021 协会简讯 5期

所属分类:


协会简讯

 

第五期

 

                                      2 0 21    3    15   

网站: http://www.sczyxh.com                 Email sczyxh@163.com

 

 

以创新驱动中药材生产现代化

 

建成于2017年的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的带领下,“十三五”期间在推动中药材品种选育、栽培,有害生物防治、质量安全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以创新驱动中药材生产现代化

突破药用植物细胞与不定根产业化技术、构建中药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引领中药生态农业研究与实践、抓住中药材ISO国际标准制定主导权、深入贫困地区开展产业扶贫......在“十三五”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由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支持、建成于2017年的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该体系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为首席科学家,在全国范围内聘任了26位岗位科学家,设立1个产业技术研发中心,设置了27个综合试验站、135个示范县、270个示范基地。以“有序、安全、有效”为发展目标,在中药材品种选育、栽培,有害生物防治、质量安全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研究和示范推广,创新驱动中药材产业的现代化,推动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领技术之创新,全面推进产业重大科技进步

自建成以来,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着眼长远,抢占科技制高点。该体系创新应用生物工程技术,突破雪莲、人参等药用植物细胞和不定根培养及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创了一条解决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问题的新途径;研发中药资源全产业链循环利用适宜模式与技术,为推动我国中药资源全产业链的提质增效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以上两项创新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体系还有多项成果,其中获得省部级奖励的有47项。

此外,该体系引领全国中药生态农业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基于逆境效应的道地

药材拟境栽培理论,构建了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和技术评估体系,集成推广了天麻、霍山石斛、附子等100余项生态种植模式和技术。研发的高效轮作栽培技术体系,初步解决了三七连作障碍,将轮作年限由15~20年缩短到3~5年,产量和品质显著提升。创制枸杞真空脉动干燥和百合无硫初加工技术和装备,枸杞干燥无需使用高腐蚀性促干剂和硫磺熏蒸,在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化推广应用。建成湖南最大的龙牙百合初加工生产线,完全淘汰了焦亚硫酸钠护色工艺,提高了百合浸出物含量。

彰智库之优势,大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建成后,针对产业最薄弱、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环节,为相关部门制定中药材产业政策和规划献言建策。

该体系支撑《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中药材种子管理办法(草案)》《2020年全国中药材生产技术指南》《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方案》等的制定和实施。

提出中药生态农业的“四不宣言”,即“不向农田抢地,不与草虫为敌,不惧山高林密,不负山青水绿”。为国家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供建议,助力“中药材生态种植”写入其中,使中药生态农业发展为我国中药农业的国家战略。

主导制定《中药材农药残留检测》等8ISO国际标准,牢牢抓住了国际标准制定主导权,绿色和平组织曾报道74%的中药材农残超标,按照ISO国际标准统计后,实际超标率仅为1.72%。联合体系内外上百家企事业单位,组织上千位专家,累计研制并获发布880项团体标准,形成了中药材标准体系的雏形。

组织开展品牌建设顶层设计,协助5省打造品牌。制定《中药品牌评价第2部分:中药材》团体标准,组织评选出8家中国道地药材品牌、2家中国生态绿色中药材品牌,服务陕西“秦药”、江西“赣十味”“赣食十味”、湖南“湘九味”、黑龙江“龙九味”等4省道地和特色药材的遴选,帮扶“上党党参”入选山西区域公用品牌。

扩发展之基础,平台技术示范成效显著

为保障中药材质量,该体系研发全国中药材供应保障平台。围绕种植、加工、仓储、流通生产和指导、监测、检测、追溯服务两条主线,2年来累计服务用户2168名,涉及企业373家、基地614个,免费为23个省的贫困县提供中药材质量追溯服务。

此外,先后组建科技部重点领域“中药生态农业创新团队”“国家蒙药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以及湖南、湖北和山西三省的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等14个平台。“十三五”期间,累计组织培训活动700余场(次),线上和线下培训基层技术人员、种养大户、农民共计257.69余万人(次),发放培训资料62677份。

组扶贫之团队,发挥科技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为发挥自身优势,为决战脱贫攻坚贡献力量,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集中专家团队,深入贫困地区破解当地的中药材产业发展难题,成为全国中药材产业扶贫的主力军,入选农业农村部产业技术扶贫优秀团队。

该体系优化生产布局,解决了“种什么”的无序难题。从832个贫困县中遴选出10%的优先发展中药材扶贫区域。并发布774个贫困县的《贫困地区生态适宜种植中药材推荐目录》,出版《中国中药区划》。

深入田间地头,解决了“如何种”的质量难题。参与组建中药材产业扶贫技术指导专家组,18名体系专家入选。组织184位专家,编制了包含100种常用中药材的中药材生产适宜技术和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特困区中药材精准扶贫技术丛书。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解决了“如何卖”的市场难题。组织编研发布157种道地药材团体标准、225种中药材商品规格标准。推动企业到贫困地区建立种植基地和生产车间,建立扶贫的长效机制。

线上线下结合发挥技术优势,解决了疫情期间培训难的问题。首席科学家黄璐琦院士带队深入少数民族地区的极度贫困村,开展实地和线上培训。在云南维西县、湖南新晃县、广西兴安县、北京等地开展7场培训,有240多万人次在线参与。

强技术之转化,支撑和服务企业发展

体系内的专家深知,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中药材企业的发展,企业技术进步快、生产质量有保证,产业发展才能高效提升。

该体系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提升技术短板。与黑龙江省黑河市瑷珲对俄进出口加工基地管委会合作,帮扶建立了8条生产线,推广了纳豆矫味技术、豆豉中药复合发酵核心技术;昆明站为合作企业制定50项企业和生产工艺标准,提高企业生产质量;皖西站协助当地企业建立霍山石斛全产业链大健康产品质量控制标准技术体系,推动企业品牌入选“中国道地药材品牌”。

科技骨干进驻,技术问题当面解决。恩施站派遣科技骨干进驻到大冶市、利川市、英山县、通城县等贫困地区的中药企业、专业合作社,帮扶建设黄精、石斛、大黄等基地8200亩,带动贫困户1020户。

推荐原料基地,稳定中药质量。盐城站、中卫站、南昌站、浑源站、成都站、郑州站等为制药企业推荐了三七、桃仁、干姜、川芎、乌梅、黄芪、党参、甘草、竹茹等原料基地。其中盐城站为治疗新冠肺炎相关注射液的生产企业,寻找到300吨特殊品质的栀子中药材,解决了原料供应问题。昆明站组织种植联合社与国内数家大型制药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销售优质三七近40吨,销售收入440余万元。

建创新之机制,全速推进各项任务协调发展

在学习借鉴其他体系建设经验基础上,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结合自身特点,提出“有序、安全、有效”的发展目标,“补齐短板、夯实基础、建立队伍、融合发展”的发展原则,“产地道地化、种源良种化、种植生态化、生产机械化、产业信息化、产品品牌化、发展集约化、管理法制化”的中药材生产“八化发展”,推动各项任务高速协调发展。

建立岗位和试验站之间的协作机制。以2项体系重点任务和6项研究室重点任务为核心,以30个重点中药材为纽带,将协作任务写入任务书。制定试验站建设标准,成立了5个试验站区域协作组,分别由区域内一名执行专家组成员担任区长。成立单品种联合攻关小组。树立“一个品种、一个产业”理念,制定工作实施方案,首批组建人参、麦冬、天麻、栝楼4个小组,投入400万元专项经费,集中力量解决制约上述中药材发展的瓶颈问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召开,谋划了我国中长期发展的新蓝图,为我国“十四五”发展指明了方向,体系迈入第二个五年发展阶段的号角已经吹响。

立足行业需求,坚持高质量发展。体系继续以“有序、安全、有效”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的指示精神,围绕产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解决好种子和绿色生态发展为抓手,立足行业发展需求,发挥自身优势,推动产业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古方”变新药:瑰宝焕发新光彩(摘要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院士详解抗疫“三方”获批上市

 

32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清肺排毒颗粒、化湿败毒颗粒、宣肺败毒颗粒上市。有效降低了发病率、转重率、病亡率,促进了核酸转阴,提高了治愈率,加快了恢复期康复……在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中涌现的“三方”成为新药上市,意味着什么?中医药现代化之路怎么走?如何创新发展?新华社记者围绕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院士。

更有底气!中医药科技原创优势转化为重大成果

记者:国家药监局批准抗疫“三方”中药新药上市,此举具有怎样的意义?

黄璐琦:“疫苗”和“中医药”是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两大利器。在疫苗研发方面,我们已经用实践证明,中国不负众望,为全球协同抗疫注入信心和力量;而另一方面,中医药“三方”变成新药上市,可谓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新起点,这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中医药科技原创优势转化为重大成果,说明我们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所使用的中医药理论、临床救治的疗效和所取得的科学数据,得到充分认可,变成了物化载体。

记者:患者救治始终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面对凶猛的病毒,这次从经典名方中筛选研发出的速效方剂,得到国家药监部门的认可,这说明了什么?

黄璐琦:中药审评审批机制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最关键的是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坚定文化自信,走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发展之路。这一次国家有关部门扎实推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落地见效,激发和释放中医药发展活力,探索出新的中药新药审评审批道路。临床试验,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西药的国际通行方法。把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三者有机结合,形成有效的证据体系,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

中医药创新发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记者: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发挥了特殊重要作用。如何乘势而上,将中医药做大做强?中医药未来创新发展之路又该怎么走?

黄璐琦:历史正赋予中医药发展新的机遇。中医药具有科技原创优势,屠呦呦研究员研究发现了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就是从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所获得。下一步,我们要更加充分挖掘这样的原创优势,对于中医药数千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和积累的宝贵财富,要利用多学科交叉进行挖掘和传承。同时,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做好相应的顶层设计。

中医药自身的规律建立在中华文明所取得成就的基础上。走好中医药创新发展之路,一是要不忘本来,包括典籍和思想等很多精华需要传承。二是要吸收外来,不断借鉴吸收现代科学最新研究成果为我们所用。三是要面向未来,要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针对生命科学中一些重大科学问题进行攻关,要从中医药的角度提出我们的理论体系、技术方法,服务于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注重科技创新 增强文化自信

中医药将进入高速发展重要机遇期

 

228日,在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联合主办的2021“两会·健康策”中医药专场上,围绕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延涛等共话中医药的传承、守正与创新。

“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十四五期间我国中医药事业将进入高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涌现发展,为中医药行业的创新发展释放出了巨大想象空间。”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表示。

“医学核心内容是看病,看病的核心内容是看好病,中医药能够长期生存发展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疗效好。”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表示,“目前中医在疗效描述上有很多不清晰的地方,这不仅需要中医临床大夫找准中医临床的定位,还需要更加科学的临床评价方法体系,如果能够有所突破,将是对世界医学的重大贡献。”

  而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延涛则表示,从企业看行业,看行业的发展空间,中医药行业有三大红利。一是认知红利,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法规,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打开了无限空间。二是老龄化趋势,我国的老龄化趋势在加快,2019年我们国家老龄化人口大约2.55亿,占到我们国家人口19%。老龄化实际上是对中医、中医药、中医服务、中医康养的需求非常大。三是年轻一代国潮风已经非常普及,其中也包括中医潮、中医热。

  “未来中医药一定是按照中医的模式去发展,不能完全照搬西医的模式,我们不排除现代仪器设备,因为设备不分中和西,但一定强化中医思维,这非常关键。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重是这次抗疫总结出来中西医并重的实践模式,它不仅是抗疫有力的武器,也是今后治疗重大疾病、疑难疾病、老年病的法宝。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一起完成新时代赋予中医药人新的使命。”张伯礼总结道。

 

简讯,中药材,发展,中医药,体系,产业,技术,创新,中药,国家

四川省中药行业协会

地址:成都市一环路西三段10号(青羊北路1号)
电话:028-87786519  传真:028–87786519  E-mail:
sczyxh@163.com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成都    SEO标签

四川省中药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