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
2025 协会简讯 2期
所属分类:
协会简讯 第二期
|
本期目录:
1.加速培育中医药链主企业,今年全省中医药工作这么干 |
2.新版《四川省中医药条例》实施五年间——以法治之力为中医药护航 |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
加速培育中医药链主企业
今年全省中医药工作这么干
1月24日,2025年全省中医药工作暨全省中医药系统党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总结2024年工作,部署2025年重点工作任务。
据了解,去年我省中医药服务能力得到持续提升,布局现代中药产业建圈强链,高规格举办乌蒙山中医药产业发展大会,派出国家首支由地方整建制组建的援外中医医疗队赴柬埔寨执行援外任务,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监督执法、标准化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5年全省中医药工作将进一步全面深化中医药改革,聚焦中医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加快推进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强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国家中西医结合“旗舰”科室建设,启动实施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在中医药产业上,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利用,建设一批中药材大品种种植基地和中药产业发展重点县,加速培育中医药链主企业,筹建天府中医药实验室。在中医药文化上,推进《天回医简》体系研究成果的编撰出版,加快省中医药博物馆建设,优化中医药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深化川港、川澳、川渝、川琼等区域中医药合作。
(来源:川观新闻 )
《四川日报》整版报道:新版《四川省中医药条例》实施五年间
——以法治之力为中医药护航
1月12日,首届“一带一路”中医药发展联盟传统医药高峰论坛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四川省中医药局负责人以“中医药国际合作的新机遇”为题作主旨演讲,介绍推动传统医药发展取得的成效,提出加快中医药“走出去”步伐的对策和建议。
四川中医药对外交流蓬勃发展,是新版《四川省中医药条例》(以下简称新版《条例》)实施5年来的一个生动缩影。2019年12月1日,新版《条例》施行,首次将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发展写入地方法规。“新版《条例》作出一系列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以法治之力护航四川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省中医药局党组书记、局长田兴军表示。
立起“四梁八柱” 中医药法治体系更加完善
“基层中医药高级职称的评定,为我们社区中医师开辟了一条晋升新通道。”宜宾市叙州区南岸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师王华说,他从事中医临床一线工作20余年,于2022年取得基层副主任中医师职称。
这得益于四川中医药人才评价机制的创新改革。新版《条例》实施后,省中医药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联合出台《四川省基层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申报评审基本条件》,在申报条件、评价标准上对申报基层中医药高级职称均有政策倾斜,打破基层中医药队伍高级职称评定的瓶颈。近两年,全省已有545人通过基层中医药高级职称评审。此外,四川还将“西学中”人员纳入评审范围,增设技师类别职称,畅通中医康复、推拿技术人员职称晋升渠道。
以法为纲,5年来,四川相继出台系列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大政策,中医药法治体系更加完善。《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健全保障体系;《四川省中医药强省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以“十大行动”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四川省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实施方案》为全国中医药发展破难题、闯新路……
循法而行,各地中医药管理和政策体系也更加完善。21个市(州)均设立由党委或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中医药领导小组,达州、宜宾、遂宁3市成立独立的中医药局,15个市(州)成立中医药特色发展机构;眉山成立中医药研究所,乐山市政府推动大峨眉中医药文旅康养深度融合发展;攀枝花、广元、南充、资阳等15个市开展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改革,自贡率先探索开展中医日间病房服务;广安市财政每年给予市中医院1000万元补助,甘孜州对引进符合条件、开展中藏医药类项目的在州企业给予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凉山州出台地方中医药保护条例……
确保新版《条例》落地落实,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还深入6个市(州)、18个县(市、区),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15个市(州)人大常委会也同步开展执法检查,实现全省21个市(州)全覆盖。
持续释放红利 让人民群众享更多实惠
如今,原绵阳市三台县中医院药剂师罗建福,每周要在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萧公馆坐诊三天半。以前,尽管其在“骨脘痛”治疗上有特长,但由于没有中医执业资格,无法开展相关诊疗活动。2021年,他通过全省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后,拿到了资格证书。近年来,他治疗的病人逐年上升,2024年达近3000人次。“要感谢省里出台的政策,让我能发挥所长,为群众解除病痛。”
据了解,四川出台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实施细则后,已有近1300名像罗建福这样有专长的基层中医人才拿到了执业资格。
新版《条例》及其配套文件的实施,打破了不少瓶颈,也让群众享受到了更多红利。
自贡市民左霞(化名)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平时使用辅助器械减轻疼痛。去年,自贡试行“中医日间病房”医保支付后,她白天前往医院治疗,晚上可以回家休息,所产生的费用可由医保报销。
“该举措有两大好处:一是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可以回家,不影响工作与生活;二是费用更优惠。”自贡市医疗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与普通住院相比,通过“中医日间病房”治疗,参保人员住院期间发生的符合医保基金支付范围的医疗费用,按一次普通住院结算。其中,床位费、护理费按现行标准的30%收取,可有效减轻患者负担。
事实上,在2022年,四川便出台《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支持将中医创新技术、中医医药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促进中药优质优价等,尤其是将部分中医技能纳入医保报销范畴。
各类政策的出台,也有效促进了医疗服务下沉。
“没想到在镇里就能做胃镜检查,太方便了。”泸州市泸县太伏镇林桥村村民李方明说,以往做胃镜检查,要到县里或市里的大医院。现在,由泸县中医医院牵头建设的县域医共体,将太伏等5个中心卫生院纳入进来,不少县中医医院的专家将设备和技术带到了乡镇。
2024年,省中医药局、省卫生健康委等10部门联合印发《四川省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明确鼓励有条件的县级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县域医共体。目前,全省已有77个县级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县域医共体,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中医药服务。此外,全省中医类医院牵头组建城市医联体21个、专科联盟296个、远程医疗协作网数量95个。
变化也不只体现在医疗服务上。
去年初冬时节,内江市东兴区顺河镇花祠村天冬种苗选育繁育基地里,村民黄碧容将裹满泥土的天冬株分开。她说,家里的土地以400元每亩的价格流转给基地业主,去年基地建成后,她就来做工,一个月干10多天,能挣1000多元。
新版《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结合川产道地中药材适宜种植、养殖区域,将中药材产业发展纳入本行政区域乡村特色产业规划,加强川产道地中药材基地建设。”
内江的天冬、彭州的川芎、三台的麦冬……近年来,四川将中医药产业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助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各地道地药材种植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的景象,也为当地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此外,2021年,四川将198种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全省医疗机构调剂使用范围,让群众在当地就能使用到大医院的中药制剂。2022年,四川出台细则,降低企业中医药科研投入风险。实施4大创新工程,采取“揭榜挂帅”的方式推进关键技术攻关,促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聚焦传承弘扬 激发中医药文化新活力
新版《条例》实施后,省中医药局联合省委宣传部、教育厅等10部门印发《四川省“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传承保护、宣传普及、国际交流等重点任务。
2024年11月8日,泸州市合江县,一场宣传“一法一条例”的活动吸引了许多市民参加。活动现场设置了中医药法制宣传区、专家义诊区和中医药文化体验区,来自省市县三级中医医疗机构的专家为群众把脉问诊、提供健康咨询。
聚焦中医药文化传承弘扬,全省各地频频开展类似的宣传活动。2024年10月22日是世界传统医药日,四川省中医医院联合媒体推出“传统中医‘潮’起来”主题活动,30名中医药专家开展在线健康咨询,为群众介绍实用、靠谱的新潮养生方式。2024年12月,四川中医药主题宣传登上成都太古里裸眼3D大屏、银石广场大屏,并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和成都东客站显著位置不间断轮播展示。同时,全省各地还创新传播模式,广泛开展中医药文化夜市、膏方节、药膳大赛等群众性活动。
2022年,《关于推进四川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实施意见》印发,在不断“强内功”的同时,四川中医药“走出去”的步伐也不断加快。派出首支由地方整建制组建的国家中医医疗队,赴柬埔寨执行援外医疗任务。截至目前,在塔吉克斯坦、捷克等国建成中医药海外中心8个,在委内瑞拉、卡塔尔、希腊等国建成“天府云医•海外惠侨远程医疗站”9个,为海外民众提供中医药服务10万余人次;连续开展“外国领团走进四川中医药”活动,赴土耳其、摩洛哥、卡塔尔等10余个国家开展交流推介。
此外,四川主导制定ISO标准项目《中医药—川芎》《中医药—姜黄》,助力中医药商贸全球化布局。深化川港、川澳合作,四川与香港等地共同发起成立“一带一路”中医药发展联盟,与澳门合作开展中医药产品海外注册,推动中医药大健康产品更好地“走出去”。服务巴黎奥运会、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等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四川中医药吸引了世界目光。
(来源:四川日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印发
为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近日印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规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
《管理办法》分为总则、管理职责、设立与建设、运行与管理、考核与评估以及附则共6章39条内容。
《管理办法》指出,重点实验室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平台,是国家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的重要基地。重点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开展中医药原创性研究和科技攻关,解决中医药基础性、关键性、前沿性、战略性科学问题,取得自主创新成果,培育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的专业化队伍,促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
《管理办法》明确了三级管理体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宏观规划、制度制定及验收评估,设立管理办公室和专家委员会统筹日常事务;省级主管部门承担管理与监督职责,推动地方财政支持及成果转化;依托单位作为责任主体,需提供人财物保障,并规范实验室日常运行。
《管理办法》明确,申请实验室需满足严格条件,依托单位需为2年以上的独立法人企事业单位,面积原则上不低于1000平方米并相对集中。研究团队需稳定且结构合理,固定人员不少于20人,实验室主任需为本领域高水平的学科或学术带头人,为依托单位全职工作人员,且首次聘任年龄不超过60岁。建设期不超过3年,实行年度考核与不定期督导的动态管理,未通过验收者取消资格。通过验收的实验室需定期公开运行情况并接受社会监督。
《管理办法》要求,重点实验室要坚持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原则上不超过3个,并通过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在本领域的研究中发挥引领作用,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有利于突出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多种运行机制和组织模式。
同时要求,重点实验室应注重科技成果的登记和转移转化,按相关规定将成果信息纳入国家科技报告系统、中医药科技成果登记系统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等。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成果转移转化落地。.
(来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四川省中药行业协会
地址:成都市一环路西三段10号(青羊北路1号)
电话:028-87786519 传真:028–87786519 E-mail:sczyxh@163.com 网站建设:中企跨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