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

2025 协会简讯 9期

所属分类:


 

 

协会简讯

第九期

                                           

四 川 省 中 药 行 业 协 会

2025    7  月     

网站:http://www.sczyxh.com

Email: sczyxh@163.com

本期目录:

1.这些药被《中国药典》删除!101日起正式实施

2.现代科技助力中医药走向世界——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士林

3.词香·药香丨探寻宋词里的中药之美

4.青山药谷产业园:探索川芎产学研融合发展路径

5.全年“最毒”的30天!不是蛇虫之毒,而是这3种毒!

 

这些药被《中国药典》删除!101日起正式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被誉为药品质量的“标尺”,每一次调整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这些曾经“榜上有名”的药品,为何会退出《药典》?今天小编就为您揭开这场“《药典》瘦身行动”背后的科学逻辑:

哪些药品告别“药典舞台”

此次被删除的药品名单中,中药涵盖妇科通经丸、胡蜂酒等,甚至包含传统名方龟龄集等19;生物制品领域则涉及吸附百日咳白喉联合疫苗、冻干白喉抗毒素、冻干破伤风抗毒素等13种。这些药品的退出,绝非偶然,而是经过严谨评估后的科学决策。

解码“删除”真相

保护濒危物种的需要

部分中药因使用含有濒危动植物成分而被淘汰。以“龟龄集”为例,其原配方中含有的穿山甲,曾是传统药材中的“明星成分”。但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提升,我国将穿山甲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提升至一级,并全面禁止非法猎捕、交易和药用。将这类药品移出《药典》,不仅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呼应,更是推动中医药行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转型的关键一步。

适应临床使用的需要

妇科通经丸、九圣散等药品,虽然历史上在《药典》中占据一席之地,但因长期缺乏临床应用、药品使用率低、企业未申请再注册等原因,已经不适应临床使用的需要,“淘汰”此类药品,可节省药品审评资源,让监管力量聚焦于真正服务临床需求的药物,优化医药产业结构。

确保药物安全的需要

马兜铃酸事件曾引发全球对中药安全性的讨论,此次被删除的止嗽化痰丸,就含有马兜铃酸成分。马兜铃酸因对人的肝肾有一定毒性,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已将其删除,本次《药典》将含有马兜铃酸成分的中成药删除,是监管部门“防患于未然”的又一谨慎之举,旨在引导临床用药向更安全的方向发展。

“删除”≠禁用

科学看待调整

值得强调的是,药品被《药典》删除并不等同于禁止生产使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品的上市许可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被删除的品种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前提下,仍可合法生产和使用。

(来源:四川药品监管)

现代科技助力中医药走向世界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士林

陈士林,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中草药DNA条形码鉴定构想,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中草药DNA条形码数据库与鉴定平台,从基因层面解决了传统中草药千百年来物种真伪鉴定的难题,被评为“2016中国十大医学进展”。作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计划负责人,他带领团队建立了本草基因组学学科体系,将中药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突破了中药材优良品种选育关键技术,为高品质药材生产奠定了分子遗传学基础。

在世界三大传统医学中,中医药学在对传统医学的继承和创新上一直处于引领位置,尤其是我国在中药材的基础研究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其中,中药材的质量在中医发展中具有基石作用,其品质的优劣直接决定了中药产品的质量和中医的治疗效果。没有好药材,就难有好疗效,如何保障中药材的品质?将现代科技与传统中药结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

正确认识中医药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既是中国医学界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国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有人会问,在自然科学领域,为什么中国的第一个诺贝尔奖会出现在中医药领域?实际上,中药在我们传统历史上创造了许多世界上的医学奇迹和第一。

汉代华佗的麻沸散,比欧洲用乙醚进行麻醉早了1600年。16世纪以来,我们就用人工种痘术来防治天花,这是人工疫苗的一个雏形,后来传遍欧洲和亚洲,为防治重大传染病提供了经验。利用含碘类的食物和药材来治疗瘿病,是我国对含碘类药物一个非常好的医疗先例,这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医疗记载。毛泽东19491月在西柏坡接见苏联特使米高扬时说:“我相信,一个中药,一个中国菜,这将是中国对世界的两大贡献。”

我国科学家还创造了很多国际重量级的科研成果。砒霜治疗白血病也是被许多学者认为最接近诺贝尔奖的中国的科研成果之一。20世纪70年代初,在黑龙江大庆的一个公社卫生院里,一位老中医用砒霜和其他毒性药物来治疗癌症,取得了不错的疗效。黑龙江省卫生厅派哈尔滨医科大学张亭栋医生等人去调查,发现原来砒霜的三氧化二砷是治疗白血病的有效成分,经过张亭栋与陈竺等科学家的研究,砒霜(三氧化二砷)可基本达到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临床治愈,这是中国在该领域的重大贡献。中国医学科学院的蒋建东团队还从分子水平揭开了黄连素能够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奥秘,首次发现了小檗碱为新机理的降脂药物,成果发表在《自然医学》,广受国际医学界的关注和好评。还有,修瑞娟教授发现山茛菪碱可以抑制血栓素的合成,能够抑制粒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她的研究在临床上用于治疗感染中毒性的休克、各种神经痛有很好的疗效,曾被评为“世界十大医学进展”。从中草药中提取的汉防已甲素是中国批准的上市新药,后来发现它能显著地抑制埃博拉病毒对人体白细胞的侵蚀,并能阻止埃博拉病毒基因组的释放和复制,是抗埃博拉病毒的一个克星。这都是中医药对世界医学的贡献。

目前,发展中医药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许多国外同行参观了我国中药制造企业以后,都深深震撼于我国传统医药和现代科技结合所获取的成就。巴基斯坦、埃及、希腊等国家的政府部门官员和科学家羡慕地说:我们传统医药的市场现在都已经让出去了,唯有你们中国能够把传统医药的市场、传统医药的产业发展得这么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现代科技是打开中药宝藏的钥匙

望闻问切、针灸拔罐,是人们对中医药的传统印象。如今,古老的中医药已经与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度融合,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传统中药也在推进智能制造,中草药的种植、研究方面步入了智能化、标准化的时代。特别是基因多组学技术的应用,不仅解决了传统中药材物种鉴定的难题,更为中药材优良品种选育、种植以及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生物合成提供了方向和路径。我国科学家应用基因组学技术建成国家中药基因库和药用植物种子基因库,收录了全球6大药典超过900种药用植物的基因组数据和实物。在中药学的研究领域,现代科技的应用方面产生了许多成果。

破解中药材种植难题。引种驯化是保证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当前,我国中药种植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规模化种植的药材有300多种,100多个基地通过了GAP(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的认证,基本能满足临床的使用。

人参被称为百草之王。独参汤,是古代医家用于救命的方子。清朝时,人们采摘人参是需要皇家许可的。当前,全球野生人参已被列为濒危物种,但是经过历代药农的努力,以及韩国和我国对人参种植业的支持,特别是我国在国际上首发了人参基因组,并且建立了农田栽参的中国模式,通过规范化的种植,基本满足了老百姓对人参的需求。同时,我们还建立了人参产地适宜性的精细区划系统,通过GMPGIS体系(全球药用植物产地生态适宜性区划系统)可以精准确认全球适合发展的产区范围。还有,一些国外药材的引种,通过确定产地的适宜性,可以提高种植的成功率。比如,我们把原产于加拿大和美国西洋参产区的生态因子提取来以后,确定我国最适宜种植的生态区域,这样就可以大大地提高种植的成功率和品质。现在我国不仅有西洋参,而且产量超过了美国和加拿大。可见,现代技术的应用,能够让药材的种植少走很多弯路,避免在不适宜的地区发展药材种植导致的病虫害、产量和品质下降。

又比如,产量非常稀少的沉香,在临床上很多患者都使用不起,因为价比黄金贵。我国长时间依赖进口,但中国医学科学院魏建和团队,通过技术把一种结香液灌到白木香的树体上,可以让整个木质部都结香,攻克了珍稀濒危南药整体结香的技术瓶颈。国家濒管办认为沉香的这个成果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树立了中国的典范。还有被称为活血圣药的三七,现在通过对种质资源的传承和保护,以及对新品种的选育和规范化的种植,其产量已经满足了我们的需求。

当然,很多人认为野生药材比家种好,为什么还要发展种植业?这是一个误解,任何一种工业化应用的原材料,它依赖的是规范化的种植产业。野生药材在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基本都不会用来做工业原料,加上野生药材的采挖会对生态产生极大的破坏。事实上,很多药材通过野生变家种以后,质量不一定会变差,很多都非常接近,甚至一些药材家种以后有效成分含量更高,丹参的种植就是这样,但目前有些种植企业缩短种植年限,生产过程中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和生长激素等,这样导致部分种植的药材质量下降。现在很多野生药材处于濒危或灭绝状态,如果不大力发展大宗药材的种植,我们就无药可用。

破解中药材真伪鉴定难题。中药的质量是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一是中药材的品种多,有1万多种药用植物。二是中药材大多数用的是没有分类学核心特征的根茎叶,鉴定比较难。因为很多分类鉴定是需要靠花和果来进行鉴定的,传统的分类方法很难鉴定。一些药材用化学、显微鉴定也很难,因为很多物种之间是交叉的,所以我们发展了中药DNA条形码的鉴定体系。

什么是中药DNA条形码鉴定体系?像人类生物体一样,每一种中草药都有其独特的基因,科学家们将每种中草药的一段标准基因片段用二维码来表示,即DNA条形码,相当于中草药的基因身份证。对于需要鉴定的物种,研究人员只需要用毫克量的实物通过生物技术就能获得这个物种的DNA条形码,然后与中药基因数据库的标准数据进行比对,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出中草药的物种。比如名贵的冬虫夏草,凭肉眼很难看出真伪,但可以通过DNA条形码进行快速准确的鉴定。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不仅用在中药鉴定上,实际上在很多不知道的物种上都可以进行鉴定。

解决中药资源传承问题。中药的基因资源是国家的战略资源,因此建立国家中药基因库、建立种质基因库是非常重要的。在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中,保存了3万多份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这些种子可以保存长达3050年。同时研究人员还通过种子发芽栽培,研究中草药的生长特性和品质变化,为发现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繁育优质中药材提供有力支撑,以解决中药资源传承问题。

科技创新助力中药产业现代化

全球疾病谱的改变和人们健康理念的变化,为中医药产业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机遇,也给中药的研发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药物评价体系及准入标准的不同,尽管中药的有效性已经被大量实践证实,但距离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还有差距。让中药走向世界,我们必须解决哪些关键问题?

抓好中药材的品质。中药品质是中医药发展的一个根基。很多医生提出,以前开的方子有效,为什么现在没有效?一是药材的种植过程出现问题,比如种植年限不够;二是好的药材被用作食用或者其他用材;三是药材没有作分级,导致农残和重金属超标的中药流向医院。所以,我们要解决中药品质下降的问题。第一,建立优质中药繁育体系,特别是在病虫害防治上面,比如建立病虫害防治一体化的技术体系,建立整个药材的无公害种植标准,甚至有机标准。第二,培育中药的优良品种。第三,严格加工环节、炮制环境等。第四,科学引种,只有在适宜生态区生产的药材,质量才会上乘。

用现代科学支撑基础研究。近几十年,尽管中药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但其研究基础极其薄弱,整体投入非常低,与国际药品企业差距不小,需要用现代科学来支撑。还有,很多药材虽有疗效,包括动物类的药材,但它的作用机理却不清楚。很多经典方,在临床使用上很有效果,但是并不稳定。这些缺乏现代科学支撑和阐释的案例有很多。所以,要搞清楚中医研究原理性、基础性的东西,中药研究就是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方法来阐述它的背景,完善中药的作用机理、药效学指标、安全性指标等,这样才能确保中药的稳定可控、有效,才能促进中成药走出去。

建立中药的评价体系。西约研究路径主要是发现一个化合物通过体外实验,也就是细胞实验,然后做动物试验,有效以后再做体内试验、临床实验,这是西药发现新药的一个过程。中医约的最大优势是历史积淀深厚,很多方子是千年古籍记载的且通过历代老中医在人身上看病试定有效,世代相传、积累保留下来的。现在对中药的疗效评价,往往没有反映中医药实际的一个特殊的理论体系,或者个性化用药的一个要求,绝大部分的指标是套用西药指标来评价的。这样就导致很多西医院不能接受传统的中医药,所以适合于中药临床评价和药理学评价的体系现在亟待健全。国家主管部门已经组织专门的人力和物力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工作。

挖掘经典名方宝库。1972年,日本厚生省将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以及《金匮要略》里的210种方剂列为非处方用药,并且许多没有做临床试验,就纳入了日本的《药典》。现在,超230种汉方制剂列入了日本的医保目录,他们认为中国几千年的临床使用,已经保证了它的临床疗效,所以在审批上会给很多优惠和快捷条件。但是在我国,经典名方的审批长期却是按照西药的新药要求来进行审批的。现在国家药监局也开始对经典名方提出了一些简易审批和管理办法,以此来促进经典名方的系统研究,这将大大地推动传统中医药的发展。

科技创新是未来发展的核心动力中医药是国家独特的卫生资源,也是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是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如果把现代科技和中医的原创思维结合,是可能产生更多更大原创性成果的,所以我们要重点布局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提升中药的产业发展水平,加强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推动中药材规范化的种植养殖,促进中药工业的升级换代,构建现代中药材的流通体系;加强中药的对外合作和国际贸易,推动中药的海外发展;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质量标准,特别是规范化的操作体系和生产体系;大力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推动中医药的临床评价生产以及标准体系和生产体系的建立。特别是基因组学的应用,有助于我们揭示整个传统草药的遗传背景和生物学实质,这样中药的分子药理、合成生物学、分子育种和肠道微生物以及精准用药、基因鉴定都会得到广泛使用,中医药将会迎来一个大发展。

(来源:学习时报)

词香•药香丨探寻宋词里的中药之美

宋词与唐诗齐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宋代词人常常以物为载体,以物寄情、以物言志。如此诗句俯拾皆是,如聆雅奏,余音绕梁;如饮佳茗,唇齿留香。而词人吟咏的对象包括荠菜、桂花、桃花、芦苇、木芙蓉、菊花、茱萸等,每一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中药药性。

荠菜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白色的荠菜花开满田野,群鸦在春雨后新翻的土地里觅食。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用素描手法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乡野春色,“以乐景写哀”借景抒发自己事业无成、年龄徒增的惆怅。

“三月初三,荠菜当灵丹。”荠菜除了是词人托物言志的对象,它还有养生保健的中药价值。中医学认为“春气者诸病在头”,很多人容易出现头痛、昏眩等症状。荠菜可降压、健胃消食、强筋健骨、明目养肝、润肺和中,有助于增强免疫功能。吃荠菜还能防止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在消化道中转化成致癌物质。

桂花

 “天高气肃。正月色分明,秋容新沐。桂子初收,三十六宫都足。不辞散落人间去,怕群花、自嫌凡俗。向他秋晚,唤回春意,几曾幽独。”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词人的陈亮,用浪漫主义手法描写出盛开在秋月夜下的桂花“向他秋晚,唤回春意”的高洁心志,借花言志,深得咏物词之妙。

桂花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食用花卉之一。它气味辛温无毒,归肺、脾、肾经,具有温肺化饮、散寒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痰饮潮咳、肠风血痢、疝气腹痛、牙痛、口臭等。

桃花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女词人严蕊借“白白与红红”的一树花分二色的桃花,写出了虽身陷红尘但心志高洁的情怀。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果部》记载过此类红白桃花。

桃花中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可扩张血管,疏通脉络,润泽肌肤,促进人体衰老的脂褐质素加快排泄,能有效地预防黄褐斑、雀斑、黑斑。孙思邈的《千金方》中记载:“以酒渍桃花服之,好颜色,治百病,三月三日收。”古人对“时令”很重视,这桃花偏就要农历三月初三的,认为这一天花开得正好。

芦根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天地间满眼荒芦、一溪寒水,萧疏的秋景同低落的心境交融在一起。这是豪放派词人刘过忧国忧时的名作。

其实,芦叶的根还是一味中药。《玉楸药解》中记载:“芦根清降肺胃,消荡郁烦,生津止渴,除呕下食,治噎哕懊之证。”《本草蒙筌》中记载:“解酒毒退热除烦,止呕哕开胃下食,食鱼蟹中毒即劫,怀胎孕发热即驱。”

木芙蓉

“暮霞照水,水边无数木芙蓉。晓来天露湿轻红。十里锦丝步障,日转影重重。向楚天空迥,人立西风。”这是赵昂的“应制词”,以赞美木芙蓉为主要内容,咏物的成分多于抒情。木芙蓉又称地芙蓉、木莲,也有“三醉芙蓉”的美称,随着花青素浓度的变化,一日可有白、粉、酡红三色。 

《本草从新》中记载:“其味辛平,性滑涎粘,有清肺凉血、散热止痛、消肿排脓,治一切痈疽肿毒的功效。”

菊花

 “卖花担上,菊蕊金初破。说着重阳怎虚过。看画城,簇簇酒肆歌楼,奈没个、巧处安排着我。”豪放派词人戴复古,运用清新俚俗的语言,以素描的手法对酒肆风光加以描绘,借景抒情。菊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早在屈原笔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现在,菊花茶已成了普遍之品。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记载:“菊花味苦平。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芳香上达,又得秋金之气,故能平肝风而益金水。皮肤死肌,清肺疏风。恶风湿痹。驱风散湿。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菊能利五脉,调四肢,治头风热补。”

山茱萸

对茱萸、一年一度,龙山今在何处?参军莫道无勋业,消得从容尊俎。君看取,便破帽飘零,也博名千古。”词人徐一初在词中借茱萸、黄花之物感时伤怀,受到历代关注。

茱萸,分为吴茱萸、山茱萸、食茱萸。前二者入药,后者为药食二用。《日华子本草》有对吴茱萸的记载:“健脾,通关节,治霍乱泻痢,消痰,破症癖,逐风,治腹痛,肾气,脚气,水肿,下产后余血。”《本草衍义》称:“此物下气最速,肠虚人服之愈甚。”《本草纲目》中记载了提炼茱萸辣油的方法。

(来源:四川中医药)

青山药谷产业园:探索川芎产学研融合发展路径

在都江堰市青山药谷稻芎轮作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下简称青山药谷产业园),传统中药材种植与现代产业发展正深度结合。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们前来参观体验;在产业升级的浪潮中,多方共议探索如何让川芎提质增量的突围之路……记者了解到,随着产业园主体工程川产道地药材加工仓储中心投入试运行,都江堰道地药材产业正式开启“种植—加工—科研”全链条发展的新阶段。

药香浸润的产业新地标

青山药谷产业园作为都江堰精华灌区粮果产业园重要组成部分,覆盖石羊镇7个社区,规划面积达2.5万亩。其中,川产道地药材加工仓储中心作为产业园的核心建筑,其一期工程占地6.54亩,总投资约2500万元。该项目由川芎种植产业链主四川修治堂药业投资建设,集育种育苗、烘干、晾晒、冷链仓储、检验检测等功能于一体,已于近日投产试运行。

走进初加工中心,浓郁药香扑面而来,这里配备了清洗机、蒸润机、切片机和干燥设备等23台(套)先进机械。“加工仓储中心不仅可以加工川芎,都江堰道地药材黄柏、厚朴、杜仲等均可以加工干燥、细切晾晒,同时还有分拣包装、川芎苓种冻储藏等功能于一体。”公司总经理刘忠模介绍。

 产学研融合培养“中药人”

 616日上午,园区再次迎来研学团队,成都中医药大学首批80多名师生组成的研学团队前来开展川产道地药材产地实习。他们绕过形如药碾的青山药谷标志性装置,穿过刻有《本草纲目》摘录的中医药文化长廊,一片青翠的川芎田便跃入眼帘。

“这就是川芎,终于把课本里的‘道地药材’变成了眼前实景!”同学们分成小组采挖川芎、辨识药理、了解其生长周期等。尽管烈日当空,但同学们深入田间地头的兴奋感和旺盛的求知欲,让整个田间回荡着此起彼伏的笑声。

从田里到车间,从人工挖川芎的泥土现场,到药香浸润的现代化加工场景,看到全自动清洗机隆隆运转,蒸润机的蒸汽裹挟着浓郁药香弥漫车间,这样的全过程直观感受,令这群未来“中药人”激动不已。大三学生高溢林告诉记者:“不仅是我们这一群学生在学习传承中医药,还有当地农民和企业也在传播推广中医药文化,这让我们感觉非常振奋,从而激发更多职业自信。

”近年来,修治堂药业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等知名科研院校合作,以“企业+科研院校”的模式,通过产学研融合,推动川产道地药材全产业链优化升级,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资源与鉴定系副主任刘薇表示,成都中医药大学和修治堂药业基地合作五年来,通过校企协同、产教融合,构建了产学研用融合创新生态,在中医药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人文实践等领域创新突破,有效提升了学生专业胜任力、创业实践力和就业适应力。

多方共议产业突围路径

在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都江堰川芎的提质增量成为关键问题。当天上午,一场多方参与的座谈会在川芎驿站热烈展开,各方代表共同为川芎产业建圈强链出谋划策。

都江堰市老科协张国云、王天祥展示了调研成果:每亩要栽插12000株,在保证90%成活率的同时,才能保证250公斤/亩的产量。其次要突出品牌效应:“菊花心”是都江堰川芎独一无二的标志,要充分利用这“唯一性”,突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定位,扩大品牌宣传效应。

农工党成都市委会乡村振兴专委会主委王建明则关注规范化种植标准:“企业建立一套种植标准,再发动当地农户按照标准来种植川芎,企业以定价回收的方式让农户增产增收,这既发挥了企业作为链主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扩大了种植规模。

现场讨论氛围热烈,大家各抒己见。刘忠模表示:“川芎的香气承载着都江堰人的乡愁。”刘忠模告诉记者,接下来的几天,园区将集中处理川芎苓种,初加工中心也将开足马力全面生产。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企业要做的是让这缕香气飘得更远——以现代科技提升效率,以文化赋能增值品牌,让千年本草生长出更蓬勃的生命力。

(来源: 都江堰发布)

全年“最毒”的30天!

不是蛇虫之毒而是这3种毒!

老辈人说的 “五毒月”,指农历五月。古人发现此时毒蛇、蜈蚣、蝎子、癞蛤蟆、壁虎等毒虫活跃,加之天气湿热如蒸笼,病菌繁殖迅猛,瘟疫易爆发,故有 “五月到,百病闹” 的说法。

从中医角度看,五月属午月,五行属火,阳气虽旺却外浮于体表,体内反成 “虚室”,病邪易趁虚而入。此时若贪凉吃冰、剧烈运动或熬夜,无异于给身体 “捅刀子”,手足口病、流感等传染病更易找上门。

五毒月最需警惕的 “三毒”

1水液流失,津液亏虚

暑热逼汗,若不及时补水,易致津液亏虚。轻则心烦燥热,重则诱发心脑血管问题。

 对策

少量多次喝温水,口干时喝米汤更养人;忌熬夜,因熬夜会加速津液消耗;饮食避开烧烤、火锅,多吃瓜果蔬菜。

2寒凉入体,伤脾损胃

阳气外浮时,脾胃虚弱。冰镇饮料、空调低温易致脾胃虚寒,引发腹泻、炎症甚至妇科问题。

对策

拒绝冰品,常温饮食最佳;空调温度不宜过低,睡觉时盖好腹部;多喝热汤热茶暖脾胃。

3肠胃积热,便秘上火

湿热交加易致体内 “垃圾堆积”,表现为长痘、口臭、便秘、嗓子疼。

对策

可以吃冬瓜、绿豆等清热利湿食物,让毒素顺利排出。

五毒月养生

1中草药祛毒辟邪

阴历五月阳气极盛,湿热重,这种气候条件人易生病,加上蚊虫苍蝇滋生,瘟疫也容易流行。

 对策

人们最常用的是艾草。中医认为艾草能避风寒湿邪,防瘴疟毒气,能预防传染病发生和传播。

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可在堂屋、床头处挂上艾草,起到消毒预防疾病的作用。

此外,常用的中草药还有菖蒲、青蒿、香茅、柚叶等,一起用水煎后当茶饮用,有很好的保健疗效,可以预防疾病。

将菖蒲、生艾叶、佩兰等香草混合,煎水洗澡,可以预防皮肤病。

2养生药茶除烦化积

01|玫瑰薄荷茶:

玫瑰花3克,薄荷3克,代茶饮。二药皆有疏肝理气的功效,一温一凉,相得益彰。适用于情绪抑郁不舒,胸胁满闷不适者。

02|健胃消食茶:

焦山楂5克,炒麦芽6克,红参2克,代茶饮。有健脾和胃、消食的作用。适用于胃纳欠佳,消化不良者。

03|清热祛暑茶:

乌梅1枚,金银花3克,荷叶2克,山楂3克,冰糖适量。可以清热去暑、生津止渴。

04|降火明目茶:

枸杞子3克,菊花5克。沸水泡,代茶饮,可根据口味适量加入冰糖。有清肝泻火、养肝明目的作用。

3艾灸养阳保健康

艾灸方法多样,温和灸、隔姜灸、艾灸盒灸、督灸、脐灸、竹盐灸等。

艾灸督脉(督灸)振奋全身阳气驱寒湿之邪;

艾灸阴陵泉、丰隆、三阴交、复溜穴等可以祛痰湿之邪;

艾灸血海、委中等有活血化瘀等作用。

常用艾灸保健的穴位有:足三里、神阙穴、关元穴、气海、中脘等穴位。

对于初次尝试艾灸的人,不妨先到正规医院针灸科,经过医生的指导,准确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穴位施灸。

(来源:养生中国)

四川省中药行业协会

地址:成都市一环路西三段10号(青羊北路1号)
电话:028-87786519  传真:028–87786519  E-mail:
sczyxh@163.com  网站建设:中企跨境

四川省中药行业协会
%E7%AC%AC%E4%B8%80%EF%BC%8C%E6%9C%80%EF%BC%8C%E4%BC%98%E7%A7%80%EF%BC%8C%E5%A2%9E%E5%BC%BA%EF%BC%8C%E4%B8%80%E6%B5%81%EF%BC%8C%E5%8D%93%E8%B6%8A%EF%BC%8C%E9%A2%86%E5%85%88%EF%BC%8C%E5%85%88%E8%BF%9B%EF%BC%8C%E5%BC%95%E9%A2%86%EF%BC%8C%E8%80%81%E5%AD%97%E5%8F%B7

Sorry,当前栏目暂无内容!

您可以查看其他栏目或返回 首页

Sorry,The current column has no content!

You can view other columns or return Home